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产品电商三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农产品电商三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豆价格持续下滑,为什么还要大规模进口大豆?
关于这个问题,每日粮油觉得,我们思考问题的思路需要转变一下。
对于垄断性的市场环境而言,一旦垄断企业所销售的产品价格出现下跌,企业往往会***取限产的措施来提升价格,但对于开放的市场而言,进口往往和利润相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甲企业在3月初进口了一批大豆,价格大约为3300元/吨,销售的豆粕价格为2700元,加工利润为每百吨100元。随后到3月中旬的时候,进口大豆成本降到了3100元,豆粕价格下降至2600元,这时候进口的话,赚取的利润甚至还要高于100元,因此甲企业会继续***取进口的态势。
同样,由于市场是开放的,在3月中旬如果甲企业不进口大豆降低成本,那么它的竞争对手就可以通过进口更低价格的大豆,将豆粕价格销售的更低一些,去抢占甲企业的市场。
所以,在开放的市场下,大豆价格的涨跌和进口大豆规模没有直接关联。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国内大豆价格低,大豆进口量就应该下降,是因为由于历史上我们实行过***经济,很多人还是想当然的认为,大豆***购是国家统一***购的,认为在价格低时,国家就应该减少***购,以保证国内大豆价格稳定。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目前我国大豆进口是完全放开的市场,任何企业都可以进口,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国家不能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目前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有1500多家,这些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和外资企业,他们***购大豆国家是不会拨款的,都是自负盈亏,同样,他们赚钱的时候,也不会给国家上缴利润。
至于国家为什么要放开大豆进口市场,与当年推行的粮食市场化改革有关。因为在传统概念里,大豆属于我们的主粮品种,但大豆产量在我国粮食比重中占比特别低,适当的放开不会影响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从1996年我们就逐渐放开了大豆进口市场,目的是给未来小麦、稻谷、玉米等绝对主粮品种的市场化提供借鉴经验。
其实这跟我国巨大的粮食消耗有关,不管什么行业,粮价是一切的基础,粮价低各方面价格就不会上涨,一旦粮食价格上涨,那居民消费就会大幅增加,相应的其他东西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国内大豆的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缺口巨大。单靠国内供应,粮食价格必定暴涨。从国家层面出发,必须稳定粮价,所以只能大量进口,国内粮价便宜,但是国际粮价更便宜,就大豆来说,国内的收购价,估计进口大豆已经送上门了,进口大豆的价格优势太明显。国家为了稳定粮价。也就限制了国内粮价的上涨。另一方面国内种植户觉得大豆价格低和种植技术,种植成本有关,国外都是大型机械化生产,土地租赁价格低,土壤肥沃国外的大豆种子都是大型企业培育的转基因大豆,产量高。导致进口大豆种植成本低,利润高。放眼全国,我国的大豆种植户,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土地流转价格高,土地不进行轮作休耕,土地肥力下降,化肥等投入较大。相比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国内的普通大豆产量低。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我国大豆价位从2018年年初的1.75元每斤到如今2019年四月份的1.72元每斤,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价位没有上涨甚至还有所下滑,面对这样的局面不少网友感到好奇的是,大豆价位越来越低,反而大豆进口量却越来越多,究竟为何?科学兴农认为国内大豆短缺是根本性原因。下面针对这一问题简单的谈一下。
国内大豆短缺
目前我国年产大豆量1350万吨,进口大豆8800万吨,共计国内年度消耗量在1.1亿吨左右,对于当前这样一个现状单单依靠我国国内的大豆生产是肯定无法满足的,而且根据我国可耕地计算,生产亿吨的大豆我国的可耕地需要拿出7-8亿亩的耕地,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否则的话,国内将面临着水稻或者玉米大面积进口,显然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
为解决国内大豆短缺性问题,进口大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从进口大豆的用途看,榨油和豆粕饲料两大用途,油脂是我国当前需求的重点,而饲料养殖的肉制品同样是我们人类的需求,归根结底进口大豆还是被我们人类所吃掉,当然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减少油脂摄入以及肉制品摄入量,从这两方面减少我国大豆需求,对此当然是一个可以,但是您觉得国人能够答应吗?
因此为解决国内大豆短缺性问题,即便是在对国内大豆价位形成冲击的情况下,依旧迫不得已的继续进口大豆,毕竟关系到了国人饮食及健康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抛开我国对于大豆需求的这一实际需求,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也没有理由再拒绝外国大豆进入我国。大家知道我国玉米库存在去年高达1.8亿吨,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依旧不会拒绝国外玉米的到来,年度进口配额的720万吨玉米也都排满,而且像小麦、水稻这样的大作物也同样每年有不少的进口。
进口农产品固然会对我国的农产品造成一定的价位冲击,但是在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我国的农产品价位也确确实实的在同国际接轨,毕竟世界同产品之间的流动性更强了,价位差异也更小了,而像我国农产品来说由于价位本身比国际农产品略高,因此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也有所谓狼来了的说法,大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无法拒绝国外大豆的进入,只要奋斗自强,从体制、到产品研发、产销各个环节入手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才能够使得我国农产品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否则的话,受到冲击还会依旧。
在2014年的时候,大豆的价格在2.4元每斤,但到了今天大豆的价格却只有1.7元每斤,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于那些大户的种植者来说,收入可能就是上万元的差别。正因为大豆价格的连年下降,我国的大豆种植规模也在不断的降低。
我国的大豆年产量在1000多万吨,而实际上每年的需求量却达到了1亿多吨,这样一来国家只能不断的进口,如果不进口大豆,如果才能满足大豆的庞大市场需求呢?
如今的大豆主要用途就是榨油,榨油产生的豆粕则是用于饲料、肥料的运用。当然大豆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食,毛豆、豆腐、豆干等,这些都是市场所喜爱食用的。不过就算是在严重的供不应求面前,大豆的价格还是免不了下降,说白了还是因为进口的问题。
如今我国的大豆大多数都是进口的,之所以会大规模的进口大豆,还在于大豆的国际价格非常便宜,对于那些榨油企业来说,他们追求的是成本和利润的最大化。而进口的大豆价格比较低,但榨油率却达到了40-50%,但国内的大豆榨油率却低的可怜。
因此企业才会大量的进口大豆,这样才能减少生产的成本。而国内的大豆一般都会用于食品食用,很少会有企业用来榨油,不然食用油的价格就会增加,销量也会有影响。
正因为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大豆的价格才会下跌。不过国家也加大了大豆的补贴,东三省的大豆补贴达到了300元每亩左右,大家咋看呢?
农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该怎样选择?
感谢悟空师兄弟的邀请,作为一名五年的农产品电商老兵,常期和农业打交道,对于如何发展绿色农业,有如下看法。仅仅是个人意见,如有不对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现在很多乡镇都属于农业镇,原始的土地、水质、空气质量都保护的比较好。这就给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先天性的环境,也适用于不同的农产品种植。但是现在农村是在火热的发展中的,很多巨头都把建厂目标放在了土地和人工便宜的农村。这样,一些工厂势必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赖以生存的农业,是离不开土地、水质等自然***的。
好在很多地方***都重视了这一问题,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并没有引进一些污染企业。另外,现在国家也在大力的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我相信这一点是有保障的。
另外,在农药、化肥方面,也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而砸了自己的招牌。绿色的农产品,就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农村老百姓最头疼的是什么?就是一年上头辛苦种植的农产品找不到买家,卖不出应有的价值出来。把农民的心伤了,谁还去种地?就算你吹的天花乱缀,谁还配合你搞绿色农业?
我接触农业这几年,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老百姓没有把农产品分级的意识。好坏掺在一起卖,有人还庆幸自己卖了一部分坏的出去了,一样的价。最终,还是老百姓自己划不来。
绿色农产品就应该分级分类,上等产品卖给谁,什么样的价格。中等、差的又如何处理,这都要有一个***。而不是农产品上市的时候,一窝风的销售。
希望越来越规范的合作社能在这方面起到一些作用,让普通老百姓养成这样的习惯。农产品贱卖,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价低伤农,伤的是一年的付出。如何减少中间环节,如何提高硬件设施不是一天二天能解决的。可是,在适当的地方合适的发展电商,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的。
电商可以解决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也就是品牌,同样在单价提升上也起到作用。电商的功能不是买和卖,也有推广和宣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产品电商三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产品电商三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