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产品生鲜电商的调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农产品生鲜电商的调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缺斤少两甚至检测出致癌物,电商生鲜市场面临怎样的挑战?
- 为什么有人说生鲜电商运营艰难?
- 百度进军生鲜电商,它能实现弯道超车吗?
- 做生鲜行业,是做实体好还是电商好,纯属是数据调研,希望给到答案,谢谢?
- 阿里巴巴的盒马生鲜被立案调查,对此你怎么看?
缺斤少两甚至检测出致癌物,电商生鲜市场面临怎样的挑战?
生鲜是电商中门槛最高、要求最高的品类,需要包括物流、金融、用户运营在内的生态力量。同时,生鲜也是复购率最高、市场想象空间最大的品类。生鲜电商难做,但其3%的行业渗透率、高达数千亿的市场规模、高消费频次、刚需的特性,仍然吸引大量公司投身其中,生鲜电商未来发展依然可观。
行业市场格局一:大量中小型生鲜电商倒闭或重组
生鲜电商行业看似繁华,但仇深似海。发展多年,市场渗透率仍在10%以下苦苦挣扎。经过2016-2018年混战,大量中小型生鲜电商倒闭或重组。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2017年之间,就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倒闭。一组调研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实现账面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行业市场格局二:四大梯队格局初现,头部玩家盈利状况较好
经过资本和市场的较量,逐步形成以阿里为霸主,腾讯、京东紧随其后的平台电商第一梯队,以几大垂直电商为第二梯队,以众多中小电商为第三、第四梯队的格局。仅就目前的数据来看,每日优鲜(腾讯系)、京东到家、盒马鲜生为代表的头部平台已占据75%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格局初现,生鲜电商之争背后或许还是巨头的“游戏”。
上述目前只有1%的生鲜电商企业实现盈利,也就是说几乎只有头部企业才能实现盈利。其中,阿里系的盒马鲜生拥有门店122个,营业额增长强劲且盈利,每家相对成熟的店面坪效超过5万元,单店的日均销售额达到80万,通过线上销售的比例超过60%;每日优鲜也已经在一线城市实现整体盈利,并且公布2017年7月营收达到2.8亿元。
行业市场格局三:社区生鲜店成为投资新赛道,迅速攻占消费者心理
为什么有人说生鲜电商运营艰难?
生鲜电商运营,相比其它行业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商品运营难度大,需要运营对商品特点足够的了解,可以依据商品的特点去匹配不同的运营活动。这需要运营有一定的生鲜商品认知基础。
2.消费习惯不同,差异大。电商覆盖客户群体广,各地区消费者差异大,需要结合各地的差异做对应的商品运营策划活动。消费场景需要更加个性化。
3.物流环节,生鲜物流环节对运营要求高,需要运营能足够的熟悉物流方式,包装方式,产品温度控制等环节控制。
4.商品品控,生鲜商品损耗大,需要对生鲜商品的损耗有足够的认识,不然运营的利润会被生鲜商品亏空。
5.商品标准化难度高,容易导致各地商品差异如名称,规格等。需要分商品运营,克服非标准化问题。
谢邀!针对这个问题,我了解不是很深透,只能简单说一下:
一、生鲜产品易损坏。
这类产品,有点娇贵,在配送途中,一不注意有个磕磕碰碰,就被损坏了。
二、商家成本控制。
商家若参与生鲜配送,就免不了会增加经营成本。这就要回到第一条了,配送安全性堪忧,损坏了,这无疑会增加商家的成本。在模式还未成熟之前,很多商家是不愿意参与的。
三、配送的时效性。
对于这类产品,消费者购买下单了,就希望能尽快收到产品,以确保其新鲜度。但是,尽管国内的配送能力还算比较强,但时效性都会在1个小时之内。若与线下购买,这种模式是没有二分钱的优势的。
四、品质难保证。
这里面,免不了就会有些不良商家,会以次充好。当消费者收到残次品时,无疑会降低消费者的期望值。这会对生鲜配送平台是致命的。用户不认可,你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市场的。
若是真的想开展生鲜电商,不妨可以多结合现有***:
不知道,但肯定在运营的过程中,问题很多,没法解决,不然肯定有很多人去做了,比如进货渠道没法一年四季都有货,没法保证质量的稳定,存货没法保证食品的新鲜度,出货也没法保证食品的有效性,如果能解决了,那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挣钱的能力,
答:2015年国内生鲜电商创业十分火爆,有4000多家生鲜电商创业公司。但我对这个行业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99%的生鲜电商必死。这在我们2016年发布的趋势报告《新经济100人:2016年后,新巨头将在这些领域诞生》中提到过。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有可能有两个:
1、电商天然地追求规模化,这就要求上游农产品的规模化,但当时土地的分散导致上游农产品生产无法规模化、标准化。
2、当时的全国冷链物流建设不完善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中国冷链的建设非是一家公司、几家VC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而流通中的损耗也导致生鲜电商成本难以降低。
虽然生鲜电商很难做好,但4万亿生鲜市场确实是创业的重要领域。一方面,生鲜对于用户来说是首先刚需,其次是高频,这个需求始终存在;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和消费升级,也让这个市场必须要做起来。
回顾国内生鲜电商的发展历程,爆发于2012年,随后两年保持着超高增速;2013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交易额130.2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21.5%;2014年仍然保持125.8%的增速。
在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有质疑的声音出现。2015年是生鲜电商发展的转折点,企业倒闭、供应链断裂等等的消息频出。有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实现账面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有人说生鲜电商运营艰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由于生鲜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很多产品都需要冷冻保鲜,如海鲜类;有些产品则需要在常温干燥的环境下保存,如谷物类。这就要求不同产品按照种类区分贮藏,这些差异则意味着产品物价的上涨,利润的降低。
其次,在运输上也存在较大难度。由于生鲜运输难度极大,冷链运输程度较低,每次倒手都有损耗。有数据显示,从生鲜运出到最终流通环节,损耗可达50%。又不能胡乱抬价,这就让卖家很头疼了。
此外,这类产品由于不是成品,需要经过层层检验。而这种安全性很难完全保证,就给生鲜电商添了很多麻烦。
对于平台而言,这些生鲜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品牌,也很难形成品牌效应。
不过,一位生鲜电商业内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表示,生鲜电商的黄金时代来了,并且在2018年有望实现转亏为盈。
百度进军生鲜电商,它能实现弯道超车吗?
不太看好百度进军生鲜电商,首先,先把它拆开说“电商”,百度做搜索引擎出生,尝试过很多次电商,可谓屡战屡败。诚然,百度的用户数量庞大,随便一嫁接都能带来巨大流量,但是电商的本质不是流量有了就能成,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再加之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不同于今日头条、微博和小红书,后者有内容作为铺垫,故事讲好,消费者不会那么反感。而大多数用户使用百度更多的习惯是搜索,怎样将搜索流量带入电商而又不失页面广告带来的反感,这是百度的一大考验。
再来谈“生鲜”,生鲜最重要的一环,大家都很清楚——“物流”,国内做的较大的生鲜电商平台,天猫、京东、每日优鲜、本来生活等,都有着大量的物流、供应链投入,京东有京东到家、天猫有菜鸟网络、每日优鲜有前置仓、本来生活有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厂库。所以,百度要想做好生鲜电商,不论对于电商还是生鲜而言都没有足够的优势。
百度做电商可以说是屡败屡战,永不言败,有这个心态还是要鼓励的。
为什么百度要再次尝试做电商
很简单,首先百度有很强大的搜索入口,购物一直是线上搜索中占比非常高的组成部分。
根据CNNIC的《2016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调查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手机搜索用户中购物、团购类搜索的使用比例最高,渗透率为81.7%;其次为综合搜索,使用率为81.5%;视频、新闻类搜索的渗透率也均超过70%。在PC端也呈现了类似的现象。截至2016年12月,73.9%的PC搜索用户在工作、学习场景下使用搜索,其次是在网上购物时,比例为64.9%。
线上营销是百度最核心的业务,其中贡献8成的营收。这其中电商广告又占重要位置。在刚刚结束的百度18Q3分析师电话会议中,CFO余正钧披露,医疗、普通零售业(电商等)以及特殊零售(主要是大学教育),是业绩前三的广告类型。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百度要再次尝试做电商了。
为什么百度选择生鲜电商
综合各方数据,2017年线上生鲜市场约1400亿左右,增速在50%以上,线上渗透率约8%。更重要的是,不同于京东之于家电或淘宝之于服饰,生鲜电商尚未出现一家独大的巨头。因此,百度选择以生鲜为切入口并不算意外。
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线上购买生鲜的频次与家庭收入正相关。收入越高的家庭在网上购买生鲜食品的频次也更高。家庭月收入超过3万元的用户中,每周网购生鲜食品的频次在4次或以上的占比高达36.8%。
感谢邀请!
之前据相关媒体表示,"百优品"的生鲜电商项目正在百度内部被秘密孵化。这个项目的主要团队成员,主要来源于百度搜索的销售体系,百度搜索公司总裁向海龙是主要推动者。目前,商业模式究竟是B2C还是C2C还没有确定,但是"百优品"团队已经开始向百度搜索销售体系的代理商群体进行推广。
百度选择这个时间点杀入生鲜电商领域,自是希望借助地方代理商的渠道和供应链体系,绕开阿里、京东的统治范围,抓住最后的机遇市场。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供应链和物流的短板一直存在,但海量的地方代理商和客户***却是百度的优势。
眼前百度能否实现弯道超车,结果还未可知,因为百度相对于阿里和京东来说更不擅长地面战争,百度糯米、百度外卖的最终结果可见一班,2015年百度曾喊出"200亿 all in O2O"的口号,开辟全国战场,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
更多新零售资讯,欢迎关注新零售天下资讯!
不能,生鲜电商已经不是弯道,大厂如阿里、京东,小厂如每日优鲜、食得鲜等,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
百度对于小厂来说,在于流量、品牌、[_a***_]和用户等方面能体现出优势性,但从0到1落地生鲜项目,有时不如收购或入股相关成熟小厂。
生鲜电商于百度来说,是又一次积极的尝试。
生鲜电商,是电商行业的最后一片红海。大家都想在这个行业中率先突出。难度不是一点点,不仅仅是靠资本就可以填补的。生鲜电商中遇到的坑,如果没有传统智慧支撑,很难逾越。该经历的必须一一经历。
对于百度做生鲜电商,在技术层面,确实很有优势。但是生鲜电商是一门传统智慧+信息技术的行业。资本层面的支持很重要,人员智慧的***更加重要。生鲜电商的成功,不是简单的一个人,一家公司的事,更多是一群人,一个经验积累的表现。
所以生鲜电商,天时很重要,有认知,不用教育消费者。地利也很重要,不用反复的建立。最重要的是人和,有一群专业,专注,专一的人群。只有三者都齐全,这件事才能成功。不然只会成为芸芸众生,成为后人的经验教训。
做生鲜行业,是做实体好还是电商好,纯属是数据调研,希望给到答案,谢谢?
谢谢邀请,以我的经验来看,不管是电商还是实体,你都要充分的客户群才能做的成功,实体店的话,你得有车,跑附近周边,至少要一定人脉吧?
其实现在有很多都是一体化,先做实体,再做电商。
阿里巴巴的盒马生鲜被立案调查,对此你怎么看?
盒马鲜生好像是卖胡萝卜换标签日期被查了吧。其实像这些食品,偷换生产日期的事情在我国实在实在太普遍。只不过这个盒马鲜生名气比较大,枪打出头鸟是肯定的了,也可能撞上一些专业打***的。胡萝卜换个日期,倒是还没有什么,像是那些大的超市,经常都会把过期的面包等一些食品,换上新的日期。我上次还吃过未来面包呢,如今天20号,面包生产日期既然是22号的!总之,像这种事情在中国多如牛毛了。国家对这些食品安全,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了?
有什么好说的,这是中国人的一贯做法,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哪家超市不会这样做?只不过是盒马阿里的,受到了太多的关注,所以才会被媒体无限放大,如果是菜市场呢?是其他小店呢?还会有媒体一直这样去报道?可能吗?就像媒体一样,总要寻找些乱七八糟可以搏人眼球的新闻,不那样的话就没人看这些媒体八卦了,没人看了也就没钱赚,所以万物循环,正常!
我所在的小城市还没有盒马鲜生,所以还不知道盒马鲜生是什么。新闻中看到盒马鲜生出事了,就赶忙度娘了一回盒马鲜生,原来不过就是一个菜市场而已。但是,其中一句“盒马鲜生是阿里巴巴对线下超市完全重构的新零售业态”的定义,瞬时让我感觉到了“盒马鲜生”的“高大上”。可惜,这家誓言要“对线下超市完全重构的新零售业态”的超市还是出问题了,居然将过期(或者说是旧的商品)贴上新标签,当新商品卖了。林子大了,总会有几只坏鸟的。出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据报道,面对消费者的投诉,盒马生鲜现场主管反应最快的辩解是工作人员是“临时工”不懂规矩,想到最快的处理办法是赔偿1000元,要求消费者不要投诉消协……如果盒马鲜生的员工都是这样处理问题的,那么我想盒马总部即便将上海区老总解职,并及时向广大消费者道歉还不够。这是一个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是一个企业的诚信养成问题,是一个企业的立本问题,不是解聘某个人、道个歉可以解决的。不管你如何“重构”、不管你如何“高大上”,消费者只相信最直观的感受,只相信他们触摸得到的东西……还是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位员工做起吧。希望盒马能知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产品生鲜电商的调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产品生鲜电商的调查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