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泥鳅池塘种植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泥鳅池塘种植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建造泥鳅养殖池塘?
建造泥鳅养殖池时,需要将地址选在地势较高、水质良好且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并且泥鳅养殖池最好在冬季时建造,以免其渗水,而且养殖池的高度保持在1米左右即可,再往池塘底部铺上20-30厘米的淤泥。
泥鳅养殖池如何建造
1、选择地点
泥鳅养殖池的建造方法
建造泥鳅养殖池时,需要将地址选择水质良好且水源充足的地方,便于泥鳅繁殖生长,而且养殖池的地势较高,以免夏季洪水时期被淹没,并且养殖池中的土壤最好是黑土、黄土等粘度较大的土壤。
2、建造时期
泥鳅养殖方法?
1、养殖环境
泥鳅常生长在底泥或者淤泥中,养殖泥鳅可以选择向阳通风、水源充足且地势开阔的池塘,并向池塘底部铺上粘制土壤,栽种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为泥鳅提供躲藏、休息的场所。
2、养殖方法
泥鳅在夜间才会捕食活动,养殖时可以在上午八点以及下午三点为其提供食物,以鱼虾、昆虫、水蚯蚓、豆饼、豆渣等食物为主,且喂食三小时后,要为泥鳅清理池塘,避免食物残渣污染水质。
3、注意事项
泥鳅不喜强光,在光照过于强烈时要为其搭建遮阳网,维持泥鳅的正常生长,泥鳅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患上气泡病,导致死亡率升高,养殖时要定期使用木棍搅动池底,将水中的有害气体排出。
泥鳅养殖技术新方法?
如下:
科学投饲。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
种草与增氧。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泥鳅捕捞。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二是排水捕捞法。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
怎么养殖泥鳅?
1、清理池塘:在初春放泥鳅苗之前,提前20天要用生石灰清理一次池塘。等到清理完池塘重新加水之后,在池子里种一些藕、茭白、水葫芦、水花生,这样有利于改善水质和泥鳅躲避阳光。
2、培肥水质:在放养前10天池塘里泼洒一些氨基酸肥,这样泥鳅喜欢吃的水生动植物会繁殖更快。
泥鳅肉质细嫩,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品质非常好的食材和药材,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从市场上来说,养殖的泥鳅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品种、台湾泥鳅等,也有野生捕捞的。由于野生泥鳅***越来越少,难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人工养殖就很重要。
泥鳅养殖的难点,首先是苗种问题。
前些年,本地泥鳅苗种主要是野生捕捞,也有人工繁殖的,但总体的特点是质量参差不齐,成活率没有保障。这是因为泥鳅人工繁育苗种及技术还没有大面积普及。另外,本地土著泥鳅没有经过驯化,在摄食习惯上不利于养殖。
从养殖角度讲,泥鳅苗种可以选择台湾泥鳅。台湾泥鳅个体大,生长快,能浮出水面摄食,不钻土,对养殖生产非常有利。在养殖时,为了充分利用饵料,也可以混入少部分本地优质泥鳅苗种。
第二个难点是疾病。
对于种、养殖来说,这都是问题。养殖业的传播感染途径更快,造成的损失也可能最多。泥鳅的鳞片细小,容易受到擦碰伤,既而再感染其他疾病。泥鳅一旦得病,也会像其他养殖鱼类一样难治疗,因为水体毕竟是个大空间,而用药的效果又会受到水体、鱼体质的影响。
所以,疾病贵在预防。平时注意养护水质和底质,疾病流行期间严格消毒,定期投喂药饵。
第三,做好防逃和防敌。
单以台湾泥鳅来说,由于其有浮上水面游动、摄食的习惯,很容易受到水鸟等敌害的捕食。不要小看水鸟,它们会捕完一塘子的泥鳅。所以,养殖台湾泥鳅要设置防鸟设施。另外,本地等品种具有逃逸性,大雨时节要特别注意雨水反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泥鳅池塘种植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泥鳅池塘种植技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