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这5个农村赚钱养殖项目,你绝对不知道
1、养蜂:养蜂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术的任务,但它能带来巨大的利润。你可以出租蜜蜂给需要新鲜花粉和蜂蜜的商家,或者直接销售你的产品。如果你能保证你的蜜蜂在农村地区有充足的花朵可以***集,那么你就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2、黄鳝养殖 最近几年以来,养殖黄鳝一直都是比较火爆的项目,黄鳝在我国有着“水中人参”的美称,同时黄鳝在国外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3、肉牛养殖养殖肉牛是一种很赚钱的畜牧业,很多人都通过养牛赚了不少钱。
4、养鱼 养鱼是一种比较传统和普遍的养殖项目,也是一种比较赚钱的养殖项目。鱼类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鱼类的品种也很多,可以根据当地的水域条件和消费习惯来选择合适的鱼种。
5、目前金蝉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利润空间巨大。鸵鸟养殖鸵鸟养殖是很好赚钱的项目,一只鸵鸟喂上一年就可以出栏,能长到170斤左右。而从第二年开始,鸵鸟就可以产蛋,一年大约可以收获60-80枚鸵鸟蛋。
6、那么,农村家庭养殖致富有哪些好项目呢?一起来看看吧。绿壳蛋鸡养殖绿壳蛋鸡是一种集天然食品与绿色食品为一体的世界罕见珍禽极品,其主要特征就是“五黑一绿”。
致富经养殖项目
1、农村致富经:养猪风险大 一:养猪肉鸽。肉鸽养殖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养殖行业,肉鸽养殖周期短,20多天即可出售,成本低,回本快,收益高。是一项级具发展前途的养殖业,也是快速致富的好项目。
2、成为目前农村养殖致富的重要项目,如今的养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肉驴的养殖成本不是很高,小驴仔每头约一千多元,品种大小不同价格有所差异,农户养十头才10000元,再加上其它配套设施的投入大概需要近2万元就足够了。
3、养殖肉鸽 乳鸽不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很适合人体的营养需要,是一种高级滋补佳品,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一鸽胜九鸡”的美誉。
4、三农致富经:推荐几个创业项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三农致富经。养殖业 养殖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可以选择养猪、养鸡、养鱼 等。
5、在农村,搞这3种养殖很有“钱途,不说年入百万,十几万不算难种植食用菌,是短平快项目,特别是种植银耳,室内种植温度不超过三十五度,四十天就收益。建议根据当地气候、地理条件、流行植物、作物、个人技术、设施条件,制定相应的种植模式。
农村养殖致富好项目
1、养肉牛,创汇黄金产业。养肉驴,发家致富产业。养羊业,市场前景广润。养肉狗,新兴高效产业。养瘦肉型猪,销路好多赚钱。养鹿业发展快,数居世界之首。养肉鸽,大有市场潜力。
2、农村致富养殖有以下几种:肉兔养殖、黄鳝养殖、牛蛙养殖、肉鸽养殖、黑山羊养殖、生态养猪等。肉兔养殖 肉兔养殖以育肥为主,出栏比较快为主要特点现,同样饲养周期快,出栏快,利润周转快效益也就稳定。
3、黄鳝养殖:黄鳝味道鲜美,具有滋养保健和药物功能,目前黄鳝野生***不多,价格稳步上涨。人工养殖黄鳝以深黄大斑鳝为主,食优良品种,可长期繁殖,市场销售良好,经济效益高。
4、养猪:养殖规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前提是要做好营养配饲和动物疫病预防。 养鸡:在农村,养鸡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致富项目。可以考虑养鸡蛋鸡、肉鸡、蛋肉兼用鸡等。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典型材料事迹(2)
1、农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1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2、个人养殖创业典型事迹1 [_a***_]种菜鱼菜共生,盒子农场20次失败后的重生 眼前一亮的鱼菜共生 38岁的杨辉有着广州男人的特质——说话不疾不徐,喜欢享受生活。大学毕业后的10多年里,他一直在IT企业做程序员。
3、谈及黔江区残联和黄溪镇党委***给予他的光荣称号,张云德表示,他在以后的路途中,将实打实搞好肉牛养殖产业;待自己有一定的实力后,他将发展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让更多的乡亲参与进来,帮助他们实现小康梦。
4、创业的事迹材料1 侯亮,男,33岁,汉族,家中6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五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自己特有的顽强与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
空房子养殖什么挣钱快
狐狸。狐狸的皮毛十分珍贵,售价高,而且狐狸的繁殖能力和生长速度也快,可以快速产生经济效益。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狐狸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可以在空房子中养殖狐狸来获得高的收益。
黄粉虫养殖简单,管理方便,只需要利用晚间喂食即可。近年来对黄粉虫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经济可观。肉狗可以适应各种环境,饲养肉狗是一项周期短,技术简单,效益高的养殖。
野鸡,肉鸽,奶牛等养殖挣钱快。野鸡 目前商品野鸡市场售价每公斤在几十元之间。
空房子养殖挣钱快可以养以下这些:养殖肉驴。养殖肉驴也是比较有市场前景的一种养殖项目。肉驴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深受各地农民的喜爱。